冬至,又称“冬节”、“贺冬”,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12月22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270°时开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:“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,十一月中(夏历)。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
此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北极圈呈永夜状态,南极圈呈白夜状态,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,白昼渐长。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,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降低。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
传统上冬至半月是喜庆气氛浓重的节期。冬至日这一天,北半球黑夜最长,故又称“长至 ”(夜长至,或称日短至)。冬至日的前夜称为“冬至夜”。冬至日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,俗谚“冬至交九”,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“数九天”。古时冬至节气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。因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,所以又俗称“亚岁”。在民间广泛流传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意指冬至的礼俗如同过新年春节一样隆重。冬至还有“新正”、“如正”、“喜冬”、“交冬”、“消寒节”、“一阳节”、“履长节”、“小年” 等称谓。冬至亦代表旧的一年快过。
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,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。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,称为冬至一阳生。易复卦象曰:“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”那天象征太阳死亡,种植全面停止。
《后汉书》“礼仪志”中记载:“冬至前后,加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由此可知从汉代起冬至是国定假日。
目前澳门是华人社会唯一以冬至作公众假期的地区。江苏的相当一部分地区,如苏中苏南一带,会把冬至称为小年。
在冬至节,中国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,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汤圆、粉糍粑的习俗,传说在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,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,作成耳朵的样子,给乡民们治病补身,这个药方的名字叫作“祛寒娇耳汤”,娇耳就是饺儿。中国南方则有吃汤圆等甜食的习俗,江浙一带在冬至吃汤圆外,还要吃桂花酒酿,并祭祖,苏州还有桂花冬酿酒,只在此时节上市。大汤圆有馅的“粉团”是用于晚上祭祖,而无馅较小的粉圆用于早上拜神。福建的福州一带则在冬至吃𥻵。[1][来源请求]
《台湾府志》(一六九六)卷七记载:“冬至,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,举家团𪢮而食之,谓之‘添岁’;即古所谓‘亚岁’也。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,谓之‘饷耗’。是日,长幼祀祖、贺节,略如元旦”。在台湾冬至的汤圆有红白两色,另有较大的汤圆,内包有芝蔴、花生、或鲜肉等内馅。
在中国,人们从冬至开始数九,以九天为一九,九九八十一天,寒冬就会过去,称为九九数尽。
来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5%86%AC%E8%87%B3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